首页 > 今日更新 > 正文

老十家的新征程

来源:今日更新2024-03-26 08:18:33
导读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老十家的新征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备受关注的年报披露季又至。伴随上市公司2023...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老十家的新征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备受关注的年报披露季又至。伴随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出炉,其参控股的基金公司经营情况也随之揭晓。3月26日,国元证券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参股的长盛基金资产管理规模1198.71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公募基金规模800.02亿元,同比增长33.6%(行业增速为6.09%);非货币管理规模增至564亿元,增加149亿元(增量规模排名25/157),增幅35.9%(行业增幅4.4%);非货币管理规模排名65位,较上年度提升4位。

  扎实而靓丽的增长数据为3月26日长盛基金的25周年司庆添了一抹亮色,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长盛实现两位数的规模增长诚然可喜可贺,但是深入探寻这家公司增长背后的动因,才能辨明到底是昙花一现的幸运,还是找到了逆势增长、“弯道超车”的路径。

  固收突围

  破解“长不大”的烦恼

  25年前成立的长盛基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但似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虽然不乏高光时刻,如首只百亿分级基金长盛同庆,连续两年度获金牛基金公司荣誉等,但资产规模相较同龄基金公司,差距较大,总面临“长不大”的质疑。

  2023年长盛基金董事长、总经理先后完成更迭,新任高管团队自然承接了内外对公司所有的期许和质疑,国元年报也披露了长盛管理团队的战略应对——“因地制宜提出了’立足绝对收益目标,精进固收+’策略,积极开拓机构业务,深挖互联网金融潜能,拓展客户数量与服务边界,依靠产品业绩带动整体规模上升”。

  在债市走强、利率下行、稳健理财需求提升等背景下,长盛自上而下实现了对固收业务的内在“重塑”与“焕新”。从公司的公开资料和天相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出,长盛既有战略上的布局谋势,也有功夫在诗外的精雕细琢:

  ——产品体系上,梳理和丰富了“绝对收益”导向的产品矩阵,既有满足闲钱打理的中短债和存单指数基金产品,也有适宜作为资产配置压舱石的中长期纯债系列,还有对标理财替代以及稳中求进需求的“固收+”系列产品等。

  ——投研机制上,作为首批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长盛固收团队不断优化和迭代投资研究体系,建立严格的内控评价程序和报告制度。

  ——团队建设上,集结了一批在宏观、信用、转债等各个领域的投研能手,且强化切磋碰撞、集体研判。基金经理队伍中有屡获社保嘉奖的固收领军人蔡宾领衔“固收+”业务,有“画线派”基金经理王贵君压阵长债、债券增强策略产品,还有新锐基金经理张建主管中短债。

  长盛固收团队经潜心打磨似成“金字招牌”。长盛盛裕纯债近三年排名晨星信用债基金之首(1/217);长盛安逸纯债近三年力夺晨星纯债型基金冠军(1/319)。另据《海通证券: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类资产分类评分排行榜》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长盛基金固收类资产近三年以2.05的业绩标准分,在132家同业中排名第1。

  出众的固收实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用手投票”,固收规模增量成为长盛规模增长的主要源泉。截至2023年末,长盛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规模达45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4%。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今年来债牛行情持续演绎,长盛固收团队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克制”。像长盛盛裕、长盛安逸等绩优债基均采取了限购措施,来保护既有持有人利益。

  业内认为,这种不以规模为导向,更注重客户利益的做法,实际上更贴合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毕竟所有品牌之争,到最后争的都是人心。随着行业发展日益成熟,唯规模论英雄之风应当淡化,而以投资者获得感为先赢得更多人心,才更容易在越来越“卷”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酒香巷深

  长期主义的迷思与未来

  其实若抛开规模,长盛基金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诸多璀璨可圈可点。除了开行业先河的TMT主题基金——长盛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曾囊括一年、三年、五年期金牛奖之外,长盛两只设计独特的老产品也值得关注,声名不彰,却卓尔不群,尽显长期投资的价值沉淀。

  长盛旗下首只开放式基金——长盛成长价值,自带均衡基因,采用独创的六维选股模型,将股票资产分为大中小盘还有成长价值六类资产(大盘价值、大盘成长、中盘价值、中盘成长、小盘价值、小盘成长),且配置比例严格遵循均衡配置原则,自成立来严守投资纪律成为市场上稀缺的“十倍基”典范。截至2023年末,成立以来回报率1183.71%,超越基准回报1010.76% ,年化回报为13.14%,荣膺海通证券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五星评级+银河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晨星三年期五星评级+天相投顾三年期十年期五A评级;

  业内首只运用量化投资策略投资红利股票的基金产品——长盛量化红利,采用进阶版的红利2.0策略,兼顾红利和成长两个因素,大幅增加了收益与抗风险能力。自成立至去年底回报率350.89%,相较同期58.87%的业绩比较基准,实现超额收益292.02%,年化回报11.61%。斩获海通证券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五星评级+银河证券的三年期与五年期五星评级+晨星三年期五星评级+天相投顾三年期五年期五A评级。

  虽然业绩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是这些产品规模却没见有多丰满。截至2023年末,长盛成长价值和长盛量化红利规模均在3亿元左右,属于“小而美”的基金行列。

  这让我们陷入难以回避的迷思:坚持长期主义到底有没有未来?

  业内专家指出,需要辩证地看待业绩与规模的关系,“大”并不意味着“强”,但唯有“强”才能做“大”。

  虽然如今权益类产品受市场震荡加剧、投资信心不足以及客户“疤痕效应”等拖累,当下主动权益规模增量困难,但短期波动不改趋势。从长期角度看,谁都难以否认权益市场会是我们资管市场未来的星辰大海。

  “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面对市场震荡磨底、投资情绪低迷,更需要有沉下心的勇气。不是一味地追热点,保持自己的节拍,潜心打磨投研内功,不断提升公司投研、风控、产品、客户服务等全业务链条的能力建设,让可持续的投资业绩和专业服务构筑投资人信赖的基石,这应该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长盛之道。监管层屡屡号召基金公司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切实摒弃短期导向、规模情结、排名喜好,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等现象,即是对行业症结的问诊开方。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间或许将给出答案。

  在资产管理的远大征途上,并没有普适性的方案,基金公司需要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等特性,结合市场行情和客户投资需求不断“调频”,寻求合适自己的发展路径。

  业内专家认为,在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未来供给端将呈现明显的“纺锤型”结构趋势。纺锤的两端,一端是大而全的平台模式;另一端是突出特长与差异化的精品架构,在这两端的公司将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作为老十家的长盛基金错过了成为平台公司的先发优势,发展精品模式或许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站在公募资产管理规模逼近30万亿元的关口,历经25年的市场洗礼后,长盛基金的新征程将如何开启?固收的优势能否继续放大?长盛固收端的成功能否导引到权益领域?……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验证。

以上就是关于【老十家的新征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键词: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