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更新 > 正文

从基金定期报告里看到了一个反常现象

来源:今日更新2024-04-22 04:34:18
导读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从基金定期报告里看到了一个反常现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者来说...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从基金定期报告里看到了一个反常现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者来说,阅读定期报告是观察基金投资的最好方式。通过近期披露的公募基金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我们可以看到基金经理过去一年来的最新思考,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

  从过去两三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在A股整体震荡调整的背景下,基金经理赚钱并不容易。从基金经理的整体业绩表现来看,仅有少数对投资有着深刻认知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赚到了钱,不少押注板块的基金经理以及频繁进行风格轮动的基金经理,甚至很多“躺平”投资所谓核心资产的基金经理,其业绩都无法让投资者满意。

  诡异的是,从2024年基金一季报披露的基金经理观点来看,越是过往业绩表现优秀的基金经理,对后市看法越是审慎,表述也更加理性客观。他们在季报里经常提示接下来面临的潜在风险,不停地反思自我。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过往业绩表现糟糕的基金经理,在对后市的展望时满眼都是机会,永远都是看好,动辄宏大叙事,却不反思业绩为何糟糕。

  在定期报告中,过往业绩优异的大成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徐彦,会经常分享对市场的最新思考。在2023年的基金年报中,徐彦表示,在3年前的市场高点,当“企业价值被高估、市场不谨慎、整个体系的脆弱”这三点同时出现时,几乎所有人仍在畅谈价值。如今,则是人人都判断出了底部,但是判断市场就如此简单吗?

  同徐彦一样,对市场充满敬畏之心的,还有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张延闽。他在2023年的基金年报中写道:“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动管理的超额收益率收窄甚至丧失可能是一个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规律。过去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比较年轻,市场的定价效率不充分,机构投资者在基本面研究方面有优势,能发掘一些错误定价的投资机会。然而,随着投资者主体和工具越来越多元化,外资、量化因子、多空策略的参与大幅提高了资产的定价效率。”

  “过去公募基金习以为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迫使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提高对资产的长期定价能力。作为和时间赛跑的人,我们对此有强烈的不安和紧迫感。”张延闽进一步表示。

  同绩优基金经理的谨慎相比,业绩糟糕的基金经理在定期报告里则是无逻辑地看好后市机会。以沪上某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为例,该基金的净值自2022年2月成立至今,已处于“腰斩”状态。在过往的定期报告中,他每次都是看好某个板块,几乎从来不谈逻辑。在2023年的基金年报中也只是简单地描述操作而不谈投资逻辑。面对两年来净值“腰斩”的糟糕业绩,没有一句反思。

  同样只谈机会不谈逻辑的基金经理,还有沪上另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他管理的基金不到两年时间净值下跌六成多。在该基金年报中,他表示,2023年,科技相关板块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半导体行业周期复苏、人工智能创新等逻辑的驱动下反复活跃,但以主题性行情居多,对于交易择时有较高的要求。从该基金重仓股变动情况来看,因押注光伏板块而“受伤惨重”后,在去年四季度把持仓转向AI相关领域。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业绩是最好的试金石,让投资者获利当是初衷。当业绩长期震荡下行时,当基金持有人不断亏损时,基金经理最紧要的是反思过往,而不是“画饼式”憧憬未来。

以上就是关于【从基金定期报告里看到了一个反常现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键词: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