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银行强化基金销售适当性管理:上调代销基金风险等级、严控越级销售,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官网发布公告称,调整部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将39只代销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由“R3-中风险”调整为“R4-中高风险”。
对于调整的原因,建设银行在官网表示,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为履行适当性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该行遵循产品风险等级评定孰高原则,自公告之日起,该行将调整部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
而放眼以银行为首的全公募销售渠道,伴随股票市场的持续性波动,年内机构对基金申购的适当性管理也整体愈发严格。从评级重估、风险警示到严格限制投资者越级申购,明确的风险责任划归,往往意味着对投资者和机构的双向保护。
年内频现基金风险等级上调
具体来看,本次被建设银行重调了风险等级的39只基金,均为主动权益产品。其中包含了6只股票型基金、22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11只灵活配置型基金。
产品背后还涉及8家基金管理人,其中银河基金旗下产品最多,有18只,此外还有博时、广发、国泰、汇添富、景顺长城、摩根和易方达基金的在管产品。
从主题方向来看,成长、科技、智能等则是本次被调整风险等级的基金“关键词”。
其中,调整列表里还包含一只“银河稳健证券投资基金”。不过虽然其名字中包含“稳健”二字,数据显示,该基金近四年的股票仓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截至今年3月31日,银河稳健的股票占基金总资产比为74.19%,环比上一季度提升了1.55%。
值得注意的是,多只被调整的基金,此前在建设银行的风险等级显著低于其他大型银行。例如在工商银行中,银河稳健的风险等级标签为R4(中高风险),而民生银行对该基金的风险评级则是高风险(五级)。
一只基金的风险等级如何评定,又为何会产生调整?
“对代销基金进行风险等级的评定和调整是银行的自主行为,一般不需要经过基金公司。”华北一位公募基金市场营销人士告诉记者,“但机构都会定期对基金风险进行重估,无论是基金公司直销还是渠道代销。所以基金的风险评级发生变化本身还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事实上,银行调整基金风险等级今年也并非孤例。例如今年3月和4月,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就曾先后公告宣布调整部分旗下代销公募基金的风险评级,主要涉及旗下代销的中风险/中高风险产品。
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的规定来看,机构在划分产品或者服务风险等级时应当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到期时限、杠杆情况、结构复杂性、投资单位产品或者相关服务的最低金额、投资方向和投资范围、募集方式、发行人等相关主体的信用状况、同类产品或者服务过往业绩等。”
具体到每一家机构,对于基金风险等级的评价方式都不尽相同。
前述基金营销人士进一步指出,基金的风险等级并不仅来自于基金合同中的基本属性,而是综合大量的风险因子加权评定,最后根据综合分数所在区间来划分相应风险等级。
“因此即便在基金成立之后,假如基金本身的持仓、基金经理风格、市场风险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动,都会对评分造成影响。”该人士称,“另一方面,风险评级调整也不排除机构对打分的模型和指标权重本身进行了更新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建设银行官网显示,其下代销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划分,是“以中国银河(601881)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公募基金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为参考”。
而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曾指出,在其基金评价业务实践中,可能存在某些非标准化分类下,基金的适当性风险等级在相邻区域内两可的特殊情况。在此特殊情况下,基金管理人可以主动申请下调或者上调其适当性风险等级,不过整体会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也有其他大型银行会使用自主构建的基金风险评价模型。从公开披露的评价方式说明来看,产品结构、产品类型、申赎安排、估值方法、投资者最低投资额等,均为常见的风险评价因子。机构会对不同风险因子赋予1-5分的风险分值,并依据权重计算出一只基金最终的分数。
拓展到公募直销时采用的风险评价方式来看,有的公募机构还会选择在主要风险评价因子之外进一步加入“附加因子”,后者包括产品规模风险、违规记录、外部评级等因素,为基金赋予额外“惩罚性分数”,或给予特殊提示。
部分机构还公开表示,会每6个月对在销基金定期进行一次风险等级重估。
“现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有所加剧,调整基金风险等级一方面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另一方面也是帮渠道明确做好销售时投资风险的责任划归。”前述公募基金营销人士认为。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也曾在一次基金评级调整说明中指出:“个别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遇到具体基金投资运作风险,遭遇一定亏损或者潜在亏损的时候,往往‘怪罪’基金适当性风险等级的定级偏低,从而给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以及基金评价机构带来较大影响与冲击。”
对此,评价中心建议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达成共识,普遍、整体地把适当性风险等级提高,不应该为了方便销售而维持较低适当性风险等级。
越风险等级销售管理同步趋严
在优化代销基金评级的同时,多家银行也正在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
《管理办法》显示,经营机构告知投资者不适合购买相关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后,投资者主动要求购买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接受相关服务的,经营机构应当就产品或者服务风险高于其承受能力进行特别的书面风险警示。
特别地,在投资者仍坚持购买的情况下,《管理办法》表示机构可以向其销售相关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但禁止经营机构向普通投资者主动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服务。
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目前管理规定的核心在于,投资者可以自主选择越风险等级购买基金,但销售方不能主动推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线上基金申购,大多也是遵循这一标准。
例如在建设银行APP中,如投资者进行了越风险等级的基金申购行为,系统会提示“该基金的风险等级超出了您的风险承受能力,请确认是否继续交易”。在选择“继续购买”后,系统会表示“您在销售页面的操作将被记录”,并让投资者签署风险不匹配警示函及确认书。
在工商银行APP跨等级购买更高风险的基金时,系统也会先后弹出产品购买提示、风险不匹配警示函、和投资者确认书3份材料。其中投资者确认书中,包含“自愿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一切不利后果和损失”、“该销售机构及工作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存在直接或间接主动向本人推介该产品/服务的行为”等内容,投资者需要在表示同意后方可购买。
但今年以来,即便符合程序规定,对越级申购行为的准许也正在以银行为首的销售渠道中被进一步收紧。
今年4月初,也曾获悉,有股份制银行收到内部通知,取消全渠道超风险交易公募基金产生的机构业绩、个人业绩。同时,部分银行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允许超风险推荐的基金计入销售KPI,但现在已变为了强制阻止。
记者注意到,当前一些银行的APP也已经直接禁止了超风险等级申购。
如在招商银行APP购买超出自身风险等级的产品时,系统会立即弹出超风险提示。提示称:“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我们不允许您购买高于您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为确保您的投资安全,您需提升风险等级至适当水平后,方可进行购买。”
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在机构一直在产品销售风控上较为严格,销售经理在向投资者线下进行基金推荐时,需要全程进行“双录”(即录音录像),并禁止越级推荐。
“如果客户坚持要申购超出承受能力的产品,销售经理可以向客户指出,需要在手机银行或线下网点的设备上重新进行投资者适当性测试,但该测试一周最多也只能进行两次。”该银行人士称。
当前,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正不断深化,费率改革推动管理人业务“去粗存精”,也让代销端的优胜劣汰不断加剧。
业内人士指出,严格遵循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代销机构,能够更加切实地维护投资者权益、把控合规风险,也能够更好地在公募基金公司的评估和取舍中立身。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强化基金销售适当性管理:上调代销基金风险等级、严控越级销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