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蔡哥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译文:舜在田野中种田时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赎回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场中被赎出得到任用。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因此)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到穷困缺乏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3、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起;(一个人)愤怒忧虑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4、(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5、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的道理。
6、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扩展资料: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12、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13、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
14、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
15、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16、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
17、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
18、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19、本文阐述的事实上是个人的命运和客观环境的关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这已经成为一句格言,鼓舞了无数有识之士从贫贱中奋发,从失败和厄运中站起来,向命运抗争。
21、一个人身处逆境,精神压抑,往往会在对压抑的反抗中不断拼搏,不懈努力,激活内在的生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2、正是在这种努力的实际行为中他的思想和感情才会为人们所理解,获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23、这里描述的其实是我们经常说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主观的努力来积极地适应客观环境乃至改变客观环境。
24、这对天下所有处于逆境、犯了错误而苦闷彷徨的人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25、在孟子之前,春秋晋大夫司马侯早就已经提出“多难兴邦” (《左传·昭公四年》)的说法。
26、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更加辨正,可以说是对“多难兴邦”的发展。
2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严格执法、足以辅助朝廷的贤臣,外部又没有敌人的骚扰侵犯,总是过着太平安乐的日子,就会使君臣上下渐渐地养成不思进取的作风。
28、这样,一旦有难,国家就会濒临灭亡。
29、这对于统治者而言,无异是一记警钟长鸣,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
30、唐代柳宗元在《敌戒》中说: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指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继承孟子这一思想而来的,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31、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
32、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33、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
34、《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3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