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拟人类胃肠道的实验室中,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探索了塑料纳米颗粒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命运。他们在《Chemosphere》杂志10月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报告了一系列模型塑料纳米颗粒如何与消化酶相互作用并形成团聚体。
他们的探索性发现表明,较小的纳米粒子容易发生增强的团聚,这可能会降低它们通过小肠细胞膜吸收的风险。
这项研究是由范特霍夫分子科学研究所(HIMS)的分析化学小组(博士候选人MariaHayder、AlinaAstefanei博士)、工业可持续化学小组(Gert-JanGruter教授)的研究人员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动态研究所(IBED)的环境生态学AnnemarievanWezel教授合作进行的。
由于这项研究涉及使用简化的人体胃肠道模型进行的实验室模拟,因此其结果不能推断出纳米塑料对健康的任何实际影响。然而,这项研究确实为理解纳米塑料的健康风险的一个关键方面提供了见解:纳米塑料在消化系统中的命运。
本文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它提出了一套专门用于表征纳米粒子及其团聚体的分析方法。
一个更重要的观察结果是,颗粒越小,在人类胃肠道环境中聚集的趋势就越大。这得益于我们胃肠道分泌的消化酶。
由于这种聚集会增加摄入的纳米塑料的有效尺寸,这可能会降低它们穿过细胞膜的能力。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项研究表明,即使是更“稳定”的纳米塑料也会受到消化的影响。它们也会因与消化酶的相互作用而聚集,最终达到与“不太稳定”的纳米塑料相同的尺寸。
这项研究集中研究了一组具有不同成分、大小和表面积的纳米颗粒,作为真实生活中纳米塑料污染的模型代表。为了进行这项研究,这些颗粒的浓度高于人类通常摄入的浓度。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纳米塑料实际消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趋势。
通过建立此类趋势,研究人员证明了其分析方法的价值。但他们强调,纳米塑料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并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