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其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理解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没有单一的“创始人”,但有几位经济学家的工作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首先,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强调了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这本书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学问题,但斯密对于市场如何运作以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如何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理解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接着,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里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19世纪晚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这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诞生。他们通过引入边际效用的概念,即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提供的额外满足感,来解释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使得需求曲线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别是瓦尔拉斯,他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解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数学模型。
最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微观经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成为当时及之后数十年间经济学教学的主要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如供给与需求、弹性等。
综上所述,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但上述学者们的工作共同构建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并推动了其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