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在诗句“日暮苍山远”中的意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字一句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意境。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这样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与之相对,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则有:“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其中,“苍”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苍”字在古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青色或深绿色,有时也指天空的颜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苍”字常被用来描绘山川湖海等自然景观,给人一种深邃、广阔的感觉。例如,在《诗经·小雅·车攻》中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狡童。”这里的“山有扶苏”,描述的就是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呈现一片苍翠之色。再如《楚辞·九章·涉江》中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里“冠切云之崔嵬”中的“切云”即为高山之顶,而“崔嵬”则形容山势高峻,而“青虬”和“白螭”则指代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呈现出一片苍茫之色。
回到《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日暮苍山远”一句中,“苍”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远处山峦呈现出的一片苍茫之色,不仅表现出了山的广阔与深远,还烘托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同时,“苍山”一词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