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之后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从封建社会向更加复杂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等一系列农民暴动,使得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动摇。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这是一个著名的分裂割据时代,主要由魏、蜀汉(或称刘备汉)、吴三个国家主导。其中,曹丕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正式灭亡。随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孙权则在江南自立为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百年,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了西晋,才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
然而,西晋虽然短暂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皇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西晋灭亡后,中国再次陷入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这一时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约公元304-439年),期间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又衰亡,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逐渐稳定了局势。
综上所述,东汉之后是三国时期的魏、蜀汉、吴三国并立,随后是短暂统一的西晋,再之后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分裂割据状态。这一系列历史变迁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