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圈可点”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不显成康,克慎明德。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后在《晋书·桓温传》中被引用,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可圈可点”的原意是指书法或绘画中的精彩之处可以用圆圈或点来标注。后来,这个词语逐渐引申为形容事物的优点或出色之处。比如,在评价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一个项目时,如果觉得它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就可以说它是“可圈可点”的。
例如,当我们说一部电影是“可圈可点”的,意思是这部电影有许多值得欣赏和称赞的亮点,如精彩的剧情、出色的演技、精美的画面等。同样地,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可圈可点”,则意味着他的工作成果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表现优秀。
总之,“可圈可点”是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词汇,用来表示某事物具有许多优点或亮点,值得人们去关注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