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用来形容看到的事物或景象美妙到了极点,令人感到惊奇和赞叹。它常用于表达对某种技艺、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的高度赞赏。
在古代文献中,“叹为观止”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原文是:“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迹也。’为之歌《大雅》、《小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多财之君子也。’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这段话描述了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各种音乐时的感慨,他用“叹为观止”来赞美音乐之美,认为它们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今天,“叹为观止”仍然被广泛使用,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来形容那些让人印象深刻、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赞叹之情的事物。比如,当我们参观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展览,或是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时,都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