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讲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曹丕勤奋好学的故事。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也是魏国开国皇帝曹丕。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据《三国志》记载,曹丕自幼酷爱读书,无论是在宫廷之中还是在出征的路上,他都随身携带书籍,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阅读,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为他日后的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语“手不释卷”正是用来形容他这种勤奋好学的态度,意指手里总是拿着书本,舍不得放下,比喻非常勤奋好学。
曹丕不仅自己热爱读书,还鼓励身边的人多读书,他认为书籍是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在他的倡导下,当时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手不释卷”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个人勤奋学习精神的赞扬,更是对整个时代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肯定。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用来赞美那些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