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展现了他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和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心境。
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开篇便以一种洒脱的姿态切入,“莫听穿林打叶声”,劝慰自己不要被外界的风雨所扰,尽管外界环境恶劣,但内心依旧可以保持平静。“何妨吟啸且徐行”进一步表明,在风雨中依然能够悠然自得地行走,展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接下来“竹杖芒鞋轻胜马”,用简陋的装备与豪华的坐骑对比,突出了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则将这种豁达推向高潮,表明无论未来如何变幻,都能坦然接受,活出真我。
下阕写到春寒料峭中的温暖景象,“山头斜照却相迎”,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希望与美好。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点睛之笔,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最终都归于内心的宁静,不再执着于外物的变化,达到了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它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败,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