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套路贷的立案标准
“套路贷”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诱骗或强迫借款人签订不平等合同,进而恶意垒高债务的违法犯罪行为。2018年,我国对“套路贷”的打击力度显著增强,并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和规定,明确了其立案标准。
首先,“套路贷”必须具备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以欺骗、威胁等手段获取他人财物,且在主观上具有侵占他人财产的意图,这是构成犯罪的核心要素之一。例如,行为人在放贷时故意隐瞒高额利息、虚增借款金额,甚至伪造银行流水等证据,最终目的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借款人的财产。
其次,客观上需满足一定的行为特征。例如,行为人利用虚假宣传、高额利息、签订空白合同等方式,诱使借款人签订超出实际借款数额的协议;或者采取暴力、胁迫、软暴力等手段催收债务,导致借款人遭受经济损失或精神伤害。这些行为均可能被认定为“套路贷”。
再者,关于具体金额和情节的要求。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涉案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如几万元人民币),并且存在多次实施“套路贷”行为,或者造成严重后果,则可构成刑事案件,予以立案侦查。此外,若行为人通过“套路贷”手段非法获利数额巨大,或导致借款人自杀、死亡等极端情况,将被从重处罚。
最后,公安机关在接到举报后,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节,包括但不限于行为人的动机、手段、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决定是否立案。一旦确认为“套路贷”,不仅行为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其背后的组织架构也可能受到严厉打击。
总之,2018年的“套路贷”立案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此类犯罪行为零容忍的态度,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民应提高警惕,避免掉入“套路贷”的陷阱,同时积极举报相关违法行为,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