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公元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擅长写诗作文,尤其以咏史怀古诗闻名。杜牧的诗风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常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个人感慨。《清明》便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时细雨绵绵的景象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常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中的“行人”因思念亲人而倍感悲伤,甚至到了“欲断魂”的程度。然而,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下,诗人笔锋一转,用“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引入轻松的话题,展现了古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豁达态度——即使身处悲痛之中,也可以通过饮酒来暂时忘却烦恼。最后,“牧童遥指杏花村”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
《清明》不仅是一首关于天气和情感的描写诗,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古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视。至今,《清明》仍然被广泛传诵,并成为清明节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