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是唐代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潼关地势险要的描写,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
以下是《潼关》的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成现代汉语如下:
“古老的高云围绕着这座城池,
秋天的风把马蹄的声音吹散。
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大地上,仍嫌河道束缚,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时,依然起伏不平。”
文章:
《潼关》是谭嗣同的一首著名诗作,通过描绘潼关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的开篇“终古高云簇此城”点明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其雄伟的气势。这里的“高云”不仅形象地表现出潼关四周云雾缭绕的景象,也暗示了潼关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接着,“秋风吹散马蹄声”则进一步渲染了潼关的环境氛围。秋天的风带着肃杀之气,将行军的马蹄声吹散,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则直接描写了潼关周围的自然风貌。黄河在广阔的平原上奔腾而过,但似乎还嫌河道狭窄,而秦岭山脉进入潼关时依旧起伏蜿蜒,没有平坦之处。这不仅是对地形的真实写照,更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潼关地理特征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激励人们珍惜和平,守护家园。《潼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