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现代汉语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准备脱衣睡觉的时候,忽然看到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心中十分喜悦,于是起身外出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入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漫步。庭院里的月光清澈明亮,仿佛一池积水,而水中的水草和水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照在地面上。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像我们这样清闲自在的人很少罢了。
这篇短文虽简短却意境深远,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豁达之情。苏轼通过“闲人”二字,不仅流露出自己被贬黄州后复杂的心境,更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他旷达乐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