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篇章,通过描写范进从穷困潦倒到高中举人的过程,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虚伪。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范进是一个典型的“苦读寒士”。他自幼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生活困顿不堪。在乡邻眼中,他不过是那个“疯癫”的读书人;妻子胡氏也因他的贫穷而备受嘲讽。然而,范进始终没有放弃科举之路,这种执念既源于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也是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精神压迫的结果。当他终于考中举人时,喜悦过度竟致疯癫,这一情节极具讽刺意味,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冷眼旁观的乡邻纷纷巴结讨好,甚至包括曾经嘲笑过他的岳父胡屠户。胡屠户从之前的辱骂转变为阿谀奉承,态度转变之快令人啼笑皆非。这不仅暴露了人性的势利,更揭露了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荒诞与可悲。
范进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他代表了千千万万被科举制度束缚的知识分子,他们为追求功名耗尽一生,却往往陷入虚荣与攀比的泥潭。同时,范进的发疯也隐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身心的巨大伤害。作者通过这一故事,不仅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还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冷漠与虚伪进行了深刻揭露。
总之,《范进中举》以辛辣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起伏,通过对范进及周围人物的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