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定律名词解释
凯恩斯定律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该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在短期内,总需求能够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而非价格或生产成本。换句话说,在经济运行中,供给并不总是自动创造需求(即“萨伊定律”所主张的观点),而是需求不足可能导致资源闲置和失业。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会通过价格调整实现供需平衡,但凯恩斯指出,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在经济萧条时期,市场失灵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应主动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如增加公共支出)和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并减少失业。
凯恩斯定律适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或危机期间。例如,在经济低迷时,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削减生产,工人面临失业;此时,即使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调整,也可能无法迅速恢复供需平衡。凯恩斯主张,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社会福利等方式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进而促进整体经济复苏。
这一理论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强调了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当私人部门需求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时,政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凯恩斯主义后来受到一些批评,但它仍然是理解经济周期波动以及制定应对策略的重要工具之一。总之,凯恩斯定律揭示了需求对于经济活动的关键影响,提醒人们关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而非单纯依赖理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