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其主人公是蜀汉后主刘禅。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逸乐,忘记了原本的责任或处境。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入蜀汉都城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押解到魏国。在魏国,刘禅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甚至受到魏文帝曹奂的优待。有一次,魏国为他设宴,并安排蜀汉旧地的歌舞表演。旁人看到刘禅如此沉溺于享乐,不禁感慨他忘却了故国。然而,刘禅却表现得毫不在意,甚至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后来被简化为成语“乐不思蜀”,用来形容那些贪图安逸、忘记责任的人。
尽管刘禅的表现看似荒唐,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做法或许是一种智慧。面对强敌,蜀汉实力早已衰弱,投降或许是唯一的选择。而他在魏国的表现,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避免了更大的战乱和百姓的苦难。因此,“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段关于生存与选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