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围绕着“风筝”这一象征物展开,讲述了兄弟间的情感纠葛与深刻的自我反思。故事的结局令人深思,也让人感受到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
故事中,“我”小时候因为年幼无知,毁掉了弟弟心爱的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然而多年后,“我”偶然读到一本外国讲儿童天性的书籍,意识到自己当年的行为是对弟弟童年的伤害。于是,“我”满怀愧疚地想要向弟弟道歉,却发现弟弟早已忘却了这件往事。面对弟弟的淡然态度,“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明白,即使弟弟不记得,那件事依然深深埋藏在自己的记忆深处。
这个结局既让人感到无奈又充满温情。“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弥补过错,却被告知无需如此,这种宽恕让“我”更加羞愧和自责。弟弟的宽容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我”始终无法释怀,因为真正的悔过不仅仅是弥补过去的错误,更是学会珍惜当下的关系,并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自由与尊严。
《风筝》的结局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成长需要反思,而反思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最终,“我”虽然未能得到弟弟的怨恨,但却在心底种下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这正是这篇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人际关系,珍惜当下,不要让遗憾成为永远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