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的三个内驱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在认知学习理论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内驱力概念,它们分别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个内驱力共同构成了人类学习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
首先,认知内驱力是最基本的学习动机之一。它源于个体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表现为渴望理解世界、解答问题以及获取新知的心理需求。这种内驱力通常存在于儿童时期,并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例如,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认知内驱力强调的是学习本身的价值,而非外界奖励或惩罚。
其次,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更倾向于社会比较和个人成就。它是指人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能力或形象,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比如,在学校环境中,一些学生会因为想要考取好成绩而付出更多努力,因为他们希望借此证明自己的优秀。这种内驱力往往受到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及个人目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最后,附属内驱力来源于个体对于归属感的需求。它指的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和支持,而产生的学习动力。附属内驱力在儿童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通过满足权威人物的期望来寻求情感上的安全感。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内驱力可能会逐渐减弱,甚至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动力。
综上所述,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推动人们积极学习的关键因素。了解这些内驱力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教育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