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佳节望月怀人的诗篇。全诗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庭院里,月光洒在地上,如同铺了一层霜雪,显得格外清冷。树上的乌鸦在月色中栖息,更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寂寥。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夜深露重,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这里的桂花不仅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也暗含着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牵挂。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将视角转向广大的人群。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人都在仰头赏月。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一种表达。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则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秋思”即秋天的思绪,这里特指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诗人不禁发问:这样的思念之情会落在哪一家呢?其实,答案就在其中——它正落在诗人自己的心中,同时也可能落在每一个仰望明月的人心里。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中秋月夜景色的细腻刻画,抒发了诗人浓厚的思乡怀人之情。在那个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诗歌来传递彼此的思念,而《十五夜望月》正是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