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乱后的长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亲人深切的思念。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鲜明对比开篇:国家虽已残破,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到来,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却满目荒凉,草木繁茂,无人打理。这一句既描绘出战争带来的破坏,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渲染情感。“感时”与“恨别”直接点明主题,面对纷飞战火,连平日赏心悦目的花朵也仿佛带着泪水,鸟儿的鸣叫也让人心生恐惧。这里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述了战乱持续时间之长以及通信困难的情况。战争已经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显得尤为珍贵,其价值甚至超过万两黄金。这不仅反映了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因忧愁而日渐衰老的形象。“搔更短”说明他频繁抓挠头发,“浑欲不胜簪”则表明头发稀疏到几乎无法插簪的地步。短短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综上所述,《春望》通过对战后长安景色的细腻刻画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人文关怀。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