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20世纪初,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还停留在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即认为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中构成。然而,这一理论无法解释某些现象。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经典物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实验中,他用带有正电荷的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极薄的金箔,并观察这些粒子的偏转情况。根据当时的理论预测,由于金箔中的正电荷分布均匀且密度较高,α粒子应该几乎直线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会因为与其他原子碰撞而发生轻微偏转。
然而,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大多数α粒子确实如预期般顺利通过金箔,但有极小部分粒子发生了显著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这一发现让卢瑟福大为震惊。他意识到,如果原子内部存在一个集中了绝大部分质量的微小核心区域,那么α粒子与该区域相互作用时就可能发生剧烈偏转。基于此,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一个非常小、非常密集的核心——原子核组成,其中包含几乎全部的质量和正电荷;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像行星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运行。
这项实验不仅揭示了原子的真实结构,还奠定了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基础。它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他的α粒子散射实验至今仍是科学教育中的经典案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研究者探索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