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长征精神的高度赞扬和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开篇点题,直接表明了红军面对长征困难时的坚定信念。长征途中,红军跨越了无数高山大河,历经千辛万苦,但这些都被红军视为平常之事。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正是红军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接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自然障碍。五岭山脉蜿蜒起伏,但在红军眼中不过像微小的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却宛如滚动的泥球。这里通过夸张与对比,突出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具体描述了长征中两次重要的战斗场景。在巧渡金沙江时,红军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胜利,心情愉悦;而在强渡大渡河时,则面临着敌人的猛烈火力,场面紧张而危险。通过这组对比,反映了长征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红军翻越岷山,看到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壮丽景色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喜悦。此时此刻,全军上下欢欣鼓舞,预示着长征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总之,《七律·长征》通过对长征过程中典型事件的艺术再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伟大品格,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