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屡次出兵却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巩固战略要地,诸葛亮决定派大将马谡守卫街亭,以防魏军从侧翼威胁蜀军主力。
马谡自幼聪慧,深得诸葛亮赏识,但其性格刚愎自用,缺乏实战经验。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街亭乃咽喉之地,务必依山傍水扎营,严防敌军突袭。”然而,马谡却轻视魏军实力,认为凭自己的智谋足以守住此地。他违背军令,执意选择高处筑垒,认为居高临下可掌控全局。
魏国大将张郃见状,迅速制定计策。他故意示弱,引诱马谡分兵出击,随后切断蜀军水源,并趁机发动猛攻。马谡措手不及,士卒因缺水而溃散,最终全军覆没。街亭失守后,蜀军侧翼暴露,不得不仓皇撤退,北伐计划也因此功亏一篑。
事后,诸葛亮痛心疾首,虽惜才爱将,但为了严明军纪,毅然挥泪斩马谡,以儆效尤。同时,他也深刻反思,承认自己用人不当,未能全面考察马谡的能力与品行。
“马谡失街亭”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教训故事。它警示世人:骄兵必败,决策需谨慎;任人唯贤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能力与责任匹配。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蜀汉的命运,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