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经典诗作,这首诗以豪迈的气概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景象。全诗如下: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首诗开篇即用“八月涛声吼地来”一句,将读者带入了黄河汹涌澎湃的场景之中。“吼地来”三字生动地表现出黄河水势的浩大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涛声从远方传来。接着,“头高数丈触山回”进一步刻画了黄河水浪之高、冲击之力之猛,直冲向山峦却又被反弹回来,展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丽。这里不仅体现了黄河水的威力,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随后,“须臾却入海门去”,时间短暂之间,黄河水又迅速涌入大海,展现出黄河奔流不息、永不停歇的特点。最后一句“卷起沙堆似雪堆”,则将黄河水冲刷沙滩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那翻滚而起的沙堆宛如堆积成的雪堆一般洁白壮观,为整幅画面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动感。
通过这首诗,刘禹锡不仅描绘了黄河的独特风貌,还寄托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而刘禹锡身处逆境时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浪淘沙·其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