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从1644年建立至1912年结束,共经历了十位正式皇帝。清朝的开国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为清朝奠定了基础。随后,清太宗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大清”,并完成了满洲各部的统一。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1644年迁都北京,标志着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开始。康熙帝玄烨在位期间(1661-1722年),通过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入侵等举措巩固了国家统一,开创了康乾盛世。雍正帝胤禛则以勤政著称,推动了赋税改革和吏治整顿。乾隆帝弘历继承父辈基业,在位六十年间进一步拓展疆域,使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相继即位后,清朝逐渐走向衰落。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同治、光绪两位幼主虽有短暂振兴的努力,但终难挽回颓势。宣统帝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在辛亥革命后退位,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
综上所述,清朝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