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改革家和文化学者。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因其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中的卓越贡献而广受赞誉。此外,他还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文化启蒙者,以其跨学科的视野和开放的态度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语言学研究。
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经济,回国后从事金融工作。然而,他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始终不减。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关注语言文字的现代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一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成为普通话教学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推动了汉字的标准化进程。
除了语言文字改革,周有光还致力于普及教育和文化启蒙。他的著作涉及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如《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等,展现了他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深刻的洞察力。晚年的周有光依然笔耕不辍,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观点。
周有光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经济学跨界到语言学,始终保持谦逊与求知的态度。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理论成果上,更在于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周有光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留下的思想遗产将继续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