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农农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简短15字,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
2、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3、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4、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5、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6、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7、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8、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9、吃元宵吃元宵是一个传统习俗,一般多在元宵节吃。
10、“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11、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12、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13、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14、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15、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16、观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17、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18、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19、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20、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21、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22、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23、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24、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25、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26、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27、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28、耍龙灯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
29、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30、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31、舞狮子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32、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
33、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
34、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35、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36、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37、送孩儿灯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
38、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39、这一种汉族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40、偷菜节偷菜节,又称偷菜日,是流行于中国某些地方的传统习俗。
41、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42、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43、迎紫姑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44、紫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45、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46、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47、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48、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49、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50、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51、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
52、”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
53、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54、逐鼠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55、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56、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57、踩高跷踩高跷亦作“ 踩高蹻 ”,一种民间杂技。
58、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59、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60、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
61、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
62、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
63、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
64、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
65、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北京的人们所喜爱。
66、中国情人节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67、此称谓古来已久。
68、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
69、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70、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
71、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