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明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音版,生于忧患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44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 白话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5、(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6、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7、出处: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告子下》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9、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10、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11、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12、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13、《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14、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15、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16、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17、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
19、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20、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
21、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