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选经验 > 正文

2023年端午节(2024年端午节的简介)

来源:优选经验2024-04-02 18:54:12
导读 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2023年端午节,2024年端午节的简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端午节的资料简介...

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2023年端午节,2024年端午节的简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端午节的资料简介:  一、认识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2、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3、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4、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5、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6、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7、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8、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9、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0、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1、  二、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12、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13、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14、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15、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16、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17、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18、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19、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20、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21、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22、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23、”随后便拔剑自刎。

24、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25、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26、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27、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28、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

29、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30、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31、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

32、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

33、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34、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35、  三、端午节风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36、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37、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38、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39、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40、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41、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42、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43、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44、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45、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46、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47、”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48、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49、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50、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51、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52、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53、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54、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55、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56、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57、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58、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59、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60、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61、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62、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63、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64、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65、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66、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67、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68、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