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明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不见当年秦始皇前三句词是什么,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自清代诗人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2、原诗如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3、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4、译文: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5、典故: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6、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
7、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
8、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
9、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
10、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
11、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
12、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13、 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
14、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
15、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
16、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17、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18、”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
19、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20、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
21、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22、”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
23、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24、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25、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26、作者简介:张英(1637—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桐城人,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
27、 张英,清康熙二年(1663)中举人,六年中进士,适父秉彝卒,乞假归桐城。
28、相继任《国史馆文略》、《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和《平定朔漠方略》等总裁官。
29、堪称“万宝全书”的《渊鉴类函》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张英等人编撰,以《唐类函》为蓝本,并搜集《太平御览》、《事类合璧》、《玉海》、《孔氏六帖》、《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山堂考索》、《潜确类书》、《天中记》、《事词类奇》、《山堂肆考》、《记纂渊海》、《问奇类林》、《王氏类苑》、《翰苑新书》、《唐诗类苑》、《文苑英华》和《二十一史》以及《子·集》稗编等而成,全书分为四十三部,此书类似《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的类书。
30、张英,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31、四十年获准退居乡里,康熙御书“笃素堂”匾额相奖,后成为清朝名臣。
32、淡简喜静,好读白(居易)、苏(轼)、陆(游)三家诗,喜佳茗,壮年即有山林之思,曾作《芙蓉双溪图记》以明志。
33、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
34、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南巡,他再次迎驾于清江铺(今江苏清江市)。
35、他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享年72岁。
36、赐祭葬加等,谥文端。
37、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
38、雍正八年(1730)入祀贤良祠。
39、乾隆初年,加赠太傅。
40、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和《恒产琐言》等。
41、张英有6子,其中4子均显贵。
42、除次子张廷玉外,长子张廷瓒,进士出身,官至詹事府詹事。
43、三子张廷璐,官至礼部左侍郎。
44、五子张廷(yuan)(1681~1762),字桓臣,号思斋。
45、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由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升工部右侍郎。
46、乾隆九年(1744),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江西乡试。
47、后因病归里,另著《示孙篇》6卷。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