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明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动物是怎么过冬的绘画作品,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图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
2、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3、冬眠,是一些异温动物(一些冬眠哺乳类与鸟类)和变温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4、扩展资料: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
5、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
6、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
7、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8、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
9、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
10、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
11、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12、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
13、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
14、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15、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目、有袋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及灵长目中的个别种类,鸟类中的褐雨燕及蜂鸟等都有冬眠行为,称之为冬眠型动物,即异温动物。
16、这类动物体型较小而代谢率较高,比大型的恒温动物,相对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维持恒定体温。
17、熊及臭鼬等动物在冬季呈麻痹状态,但体温不降低或降低少许,且易觉醒,有半冬眠动物之称。
18、变温动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状态,但它们的体温是随环境温度被动地变化,在温度降低到可耐受温度以下时,不会被激醒,而是被冻死。
19、这种行为与恒温动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称之为蛰眠。
20、冬眠型动物的年度周期可分为非冬眠季节(生殖季节)与冬眠季节。
21、北京地区的刺猬约于3月底出眠,并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完成生殖后便转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节;10月-3月是冬眠季节。
22、此时,动物蜷缩不动,不吃不喝,代谢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23、在这两个季节里,动物的生理状态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
24、非冬眠季节后期的肥育为冬眠储存能量,在冬眠季节后期,性腺开始发育,动物出眠后便可立即进行生殖活动。
25、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
26、故特称为异温动物。
27、在非冬眠季节里其体温也有2~5℃的波动,而与其亲缘相近的非冬眠型动物的体温波动仅0.5℃左右。
28、此外,冬眠型动物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显然地大。
29、人的致死低体温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动物则可耐受接近0℃的低体温,甚至超冷状态,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复苏,自动产热使体温上升到正常。
30、这是异温动物区别于恒温动物或变温动物的重要特征。
31、在秋季冬眠动物机会寻找冬眠的地方:中空的树干和地穴等,并在里面铺上草、秸秆、叶子和毛等作垫。
32、在这么一个布置好的栖身之处它们会成群的蜷缩着身子,耷拉着眼皮,以这种低耗能的形式-Torpor(拉丁语:迟钝),度过冬天。
33、它们的体温会降至1到9℃。
34、所有身体机能会大幅下降。
35、呼吸很弱,心跳变慢,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36、如果用红外线摄影机拍摄冬眠的蝙蝠,会看到蝙蝠的身体呈暗蓝色。
37、例如土拨鼠在冬眠状态下,体温会从39降至7℃。
38、心跳从原来的每分钟100下跌至2到3下。
39、呼吸频率可以延至一小时一次。
40、肠和肝的代谢产物会收集在肠的下部,并且在苏醒的时候被排出。
41、动物在冬眠时会停止进食,或者是在短暂的苏醒状态中进行摄食。
42、冬眠动物靠的是它们自身的脂肪度日,特别是肩胛骨间棕色脂肪组织(IBAT)。
43、这种组织位于肩膀和颈部,是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特别是在外界温度升高动物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这个过程长达数小时。
44、苏醒过程的后半段,动物通过身体颤抖,(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一种高放能动作)可将体温提升到正常水平。
45、温度越高,动物呼吸得越快。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