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正文

芦荻《风雨吟》(2024年风雨吟芦荻)

来源:知识问答2024-04-12 15:36:10
导读 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芦荻《风雨吟》,2024年风雨吟芦荻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风雨》芦荻风中...

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芦荻《风雨吟》,2024年风雨吟芦荻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风雨》芦荻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2、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3、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4、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5、《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6、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7、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8、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9、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10、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11、”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12、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13、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段两行是动,是两个“卷”;第二段是静,是两个“如”。

14、两个比喻的画面感很强。

15、前四行是客体,后两行转向主体。

16、正是这个主体“我”在结尾的出现,十分突兀,它不仅破坏了诗人在前面苦心营造的风雨如磐的大氛围,也破坏了全诗的语感与节奏。

17、因此后两行,尤其是倒数第二行,是败笔。

18、如果后面两行改成“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匍匐在大地的海上”,会更好些?另附别种说法:读这首诗,要读出一幅画面,从对画面的呈现中体味情。

19、当然最先一步还是要关注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舵手”“忧怀”等等,然后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这幅画面首先是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其中“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而“海”与“舟”之间的对比(空间、力量等方面),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

20、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1、也许会是惊恐,也许会是毫无惧意,也许会是赞叹自然神力……此一步后,就要结合“舵手”一词了,舵手之于舟的意义,自不待言,于是“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一句,便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22、这份勇气与责任感会与学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种比照,则学生对“风雨”的情感体验自会添上一层刚性。

23、同时,“忧怀”两字也须让学生体会。

24、它揭示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

25、当然会有论者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围,在艺术上是败笔。

26、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这两句,则本诗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特别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轻的“舵手”们。

27、 《风雨》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28、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29、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30、“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31、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32、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33、“如海” 的“郊原”, “如舟”的 “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34、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5、“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 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

36、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37、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 ”。

38、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39、 《风雨》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 “社会” “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