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2024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2024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
2、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
3、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
4、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
5、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6、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7、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8、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9、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10、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
11、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
12、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
13、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
14、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
15、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
16、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17、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
18、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
19、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
20、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21、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22、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
23、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
24、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
25、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
26、“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
27、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28、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
29、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30、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
31、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
32、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
33、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
34、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
35、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
36、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7、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8、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
39、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40、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
41、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42、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43、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
44、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
45、隋初以长安为都。
46、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
47、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
48、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
49、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
50、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
51、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
52、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
53、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
54、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
55、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
56、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57、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
58、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59、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
60、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
61、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
62、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63、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
64、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
65、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yī虚移〕县注入淮水。
66、两段全长近2000里。
67、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68、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
69、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
70、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
71、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72、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lú竹炉〕,南巡江都。
73、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
74、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75、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76、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77、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
78、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
79、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
80、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
81、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
82、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
83、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
84、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85、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86、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
87、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
88、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
89、《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90、”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
91、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92、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
93、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
94、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
95、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96、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
97、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
98、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
99、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
100、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
101、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
102、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
103、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
104、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105、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
106、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
107、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
108、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109、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
110、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
111、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
112、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
113、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
114、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
115、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
116、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
117、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118、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
119、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
120、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
121、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
122、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
123、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
124、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
125、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
126、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
127、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128、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
129、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130、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
131、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